即将开放!杨浦滨江世界技能博物馆准备好了!亮点抢先看→

来源:乐鱼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1-24 05:32:52

  世界技能博物馆坐落于杨浦大桥下,由百年历史建筑永安栈房改建而成,致力于展示国际技能发展历史和最新潮流。

  博物馆以“小动作·大改变”为主题,设有“工具与我们的世界”“成功的全球运动”“技能发展与中国”“技能建设美好世界”“技能与基础科学”“技能与工业革命”等六大核心展区,聚焦“手、脑、心”的协同创新,藏有来自世界技能组织五大洲39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合作伙伴等提供的与技能相关的珍贵藏品2000余件。11月开馆时,拟先展出800余件展品。

  一座世界技能博物馆,就是一部世界社会发展史。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留下可以千年传承的劳动技能。从第一个石器工具被制造出来,人类就开启了改造世界、改变自身命运的旅程。全世界的劳动人民紧密联结在一起,托起了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第一展区——工具与我们的世界,展示了人类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又依赖工具进行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正如约翰·库尔金所说:“我们塑造工具,工具也塑造我们。”

  通过数控机床技术复原的“奥莫基比什矛尖”,展示诞生于公元前6000-7000年的非洲原住民所使用的工具。当时的人们将石器打磨成具有锋利锯齿边缘的样式,绑在木头上做长矛使用。大约260万年前,在非洲、中东、亚洲、欧洲,世界各地都发现了人类远祖制造原始工具的证据。复原的锯齿矛尖可供参观者触摸感受,穿越时空,体会技能和工具之间、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互动小游戏别错过。以“食”为例,参观者可以按键点火,煮熟一份原始时代的“石锅拌饭”。墙上的互动装置,更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凿石为锅、烹煮食物的场景。

  有趣的是,新石器时代星星点点的地球村落,使用的石锅形制都差不多,甚至跟今天我们看到的“石锅”样式也没有大区别。这么说,“石锅”也可以看作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智慧结晶。

  互动区还展出了一个轮子,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捏制陶器的转盘。轮子一直被视作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巴比伦人在一对转盘中间装轴、竖直放置来制作成批的陶器,用脚旋转下面的轮盘,粘土则置于上面的轮盘。可能是偶然的机会,轮盘倒下来,向前滚去……公元前3000年,当地人将车轴装到了手推车上,人类的生活方式也由此改变。

  看过卓别林《摩登时代》的人,一定被工人卡在巨大齿轮中的场景印象深刻,齿轮已被认作是现代工业革命的代表物。电脑的硬盘光驱、实验室的离心机……都离不开轮子。人类在文明之初认识并选择的轮子,陪伴我们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展区有展品400余件,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这个区域主要展示了世界技能组织的发展历史。

  第二展厅的入口,展示着一台绿色的老式打印机。当年正是用这台打字机,世界技能组织创始人阿尔伯特·维达发布了世界技能组织的早期章程。

  1945年二战结束后,西班牙内战也结束了。阿尔伯特·维达这个铁匠的儿子看到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急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从事战后重建工作。当时欧洲的失业率很高,维达便决定把青年聚集起来进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实现就业,至今这依然是世界技能组织整体发展的愿景和目标——希望能不断通过技能培训,改变普通青年的人生,尤其落后地区的青年。

  维达先生一生主持举办了31届比赛,在世界技能组织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和纪念他的贡献,世界技能组织特别设立阿尔伯特·维达奖,颁发给每届世界技能大赛所有项目中总分最高的选手,一届比赛只有一个。而中国青年宋彪在2017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拿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阿尔伯特·维达奖。

  第二展区前半部分最重要的明星产品,是国际职业培训比赛组委会的规则手册。这是1956年世界技能组织前身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出台的章程原件。

  沿着观展路线缓步前行,能看到屏幕上正放映着半个多世纪前的影像资料。世界技能大赛每一届比赛都有影像记录,都有简报和回忆,资料非常丰富。

  世界技能组织的发展历史,让参观者清晰地看见一个发自西班牙的区域赛事如何在短短几十年推广到非洲、亚洲,推广到女性群体,进而影响全世界的过程。21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在世赛表现抢眼,也是与祖国的日渐强大息息相关。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加入。在20世纪60年代前,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者全是男性。1966年乌德勒支的赛事将美发列入技能项目,并允许女性参与。1968年,西尔维娅参加了伯尔尼世赛的细木工项目……而今天,我们再也不会为任何项目上男女选手同场竞技的场面感到惊奇了。

  第二展区还展示了世界技能大赛的历届标志、奖牌、奖杯、纪念品……这些珍贵纪念,象征着荣誉和技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也反映了比赛举办地区的文化。

  世界技能博物馆特别设计了《荣耀时刻》互动奖牌秀。为奖杯奖牌展品组量身定制奖牌秀,虚实结合地展示历史上世界技能获奖者的奖杯及奖牌,驻足观赏实物之精美的同时,亦可借助互动多媒体探寻每一个奖杯奖牌背后的技能故事。

  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第三展厅主题为“技能发展与中国”。记录了几百年来中国技能从业者以上乘的匠心和精湛的技艺影响世界、推动中国工业发展、共同撑起华夏脊梁的历程。

  第三展区的开场秀是一个3D互动装置“天工开物”——由多面LED屏幕搭建而成的270°三维立体大屏,打造出一个沉浸式互动观影空间。用手一按,《天工开物》的代表性章节动态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更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丰富的一部,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由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全书分三卷18篇,附有123幅精美生动的插图,清晰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

  移步向前,展柜中静静安置着一个建筑模型——杨浦滨江69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的永安栈房,也正是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所在建筑。建于1922年的永安栈房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华商企业永安公司的纺织仓库,永安公司由中山籍的郭氏兄弟创建,可谓见证了上海棉纺织业的兴衰。

  在杨浦滨江,永安栈房不远处还有祥泰木行、杨树浦自来水厂、发电厂等工业遗存。这里曾是近代中国重工业的聚集地,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摇篮。开埠以来,棉纺织业一直是上海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曾是上海纺织和印染行业聚集地的杨树浦,其地位可谓“树民族工业之大旗、开中华工业文明之先河”。

  而如今,杨浦滨江又完成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大烟囱、大仓库变身博物馆、咖啡厅、绿色公共空间,百年建筑见证着人民与城市的日新月异。

  就在永安栈房建筑模型对面,还有一件第三展厅的重点展品三锭纺车(仿制品),是元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的发明。

  黄道婆可谓上海第一个“国宝级工匠”,她把从海南崖州引进的小纺车改造为“脚车”,使它能“一手三纱,以足运轮”,不仅省力,更能把纺纱效率提高到原先的三倍,也令当时大量使用棉作为织布原料成为可能。如今,三锭纺纱技术已经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区域,另一件凝聚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就是鲁班锁。鲁班锁,亦称八卦锁、孔明锁,相传由“中国木匠祖师爷”鲁班发明,起源于中国建筑最传统的连接方式——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奇妙元素,无需钉子、绳索、黏合剂便可稳固梁柱,在河姆渡遗址(迄今六七千年)就已有发现。因其种类繁多,依照不同棒形可以变成多种样式,极富趣味性,曾广泛流传于民间。

  第三展区的大屏上,还同时展示了几种榫卯结构,如三通锁、梅花锁、球型锁……更准备了解谜互动小游戏,需要参观者动动头脑、点点屏幕,把锁打开。

  一百多年前,在经受了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之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洋务运动时期终于开始萌芽。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学堂,这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座职业学校。1917年,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研究、倡导、实施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的教育团体。次年,职教社在南市陆家浜附近筹建中华职业学校,今天这所中国百年职业学校依然在打浦桥培训着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人。

  第三展区用了很大的区域重现了中华职业学校当年的校园场景,搭建了校门、展示了校名碑的复制品以及大量当年图片。还有包括福州船政学堂在内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的珍贵资料。

  在第三展区的互动活动中,一个六七十年代的家庭顶配——“三转一响”呈现在市民眼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四大件”是六七十年代陪嫁物品的代名词,不仅代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记载着“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

  第三展区还有一块重头戏,就是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乾隆扒花粉彩瓷瓶,现代苏绣的创新代表作《星空》以及寿山石雕和剪纸系列作品等。

  展厅墙上同时展示了距今1000年的雕版印刷技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欧洲第一本单个金属活字印刷书籍《古腾堡圣经》的复制件。《古腾堡圣经》是欧洲第一本大规模印刷的书记,是15世纪欧洲印刷技术伟大进步的缩影。但同样是“活字印刷”,中国毕昇的泥活字要早了约400年。

  这一展区的收尾,是中国根艺大师吴先金先生历时300余天的精品力作《中国梦》。作品选取号称“帝王之木”的金丝楠木为原料,巨大的树根上,万里长城彰显东方神韵,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托起中国梦;天真少女绚丽鲜花,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未来充满希望;和平鸽放飞和平向往,象征强大的中国拥抱世界;整件作品传递出中华大地蓬勃向上的精气神,拥抱世界拥抱明天的民族自信和自豪。


上一篇:这些老照片记录着枣庄二棉的光辉岁月
下一篇:简易纵剪分条机线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QQ